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
也许不少读者都听过心理学里面的一个名词:“情感勒索”,这个词是由心理治疗师苏珊·佛沃最早提出的。
情感勒索是指亲密关系中的某一方,利用一些方法,直接或间接对关系中的其他人进行情感威胁,甚至是惩罚。
但是,勒索方的目的很少是为了实质利益,而通常是为了获取一些态度、关注或顺从。
情感勒索在很多亲密关系中都可能发生,例如夫妻关系、个体与大家庭、父母与孩子之间等等。
而且实施勒索的一方,并不见得一定就是社会价值体系中的“强势”方(例如男性,或父母),很有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况。这里我们着重来谈谈亲子关系中情感勒索的微妙之处。
图 源 | pixabay
可能大家会对“勒索”这个词产生一些主观上的误解,例如可能觉得一定是父母在逼迫孩子,或是传说中的“直升机父母”。
其实情感勒索的定义很广,往往正是由于亲密关系中,人们之间的界限感太紧密,自己的情绪很可能被另一方的一些行为所刺激,从而触发了情感勒索的行为。
主动情感勒索
一些孩子到了懂事的年龄,尤其是青少年阶段,开始会从父母口中听到这样的话:
我是为了你好!
你以为我喜欢管你?别人我还懒得管呢。
哪里做错了不知道吗?自己好好想想!
你是家里的老大……
按照苏珊的解读,这些话无非创造了三种感觉:恐惧感、义务感、罪恶感。恐惧感促使孩子向父母妥协;义务感让孩子感到“牺牲和服从”是必须完成的任务;罪恶感加深了孩子的内疚,让这种负面的认知形成一种惯性。
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宽,也许可以看到,某些父母对孩子施加的情感勒索,极大可能也曾经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。许多的社会价值观,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都难以被撼动,并一直被嵌入在情感勒索中,例如:
01
传统的孝道
一直到今天,还有很多人将孝顺误认为对父母的绝对顺从。由于信奉这一点,在父母面前任何的异义都被看作是“反叛”。以至于一些孩子把对抗看作是可耻的、罪恶的。
02
“交易式”的关爱
一些父母把自己对子女的照顾和关爱,看成是一种有偿奉献。尽管未必需要子女用金钱来回报,但是会认为子女应该无条件接纳自己的愤怒、抱怨、焦虑和情感诉求。
03
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的混乱
当自身由于外部事件产生情绪时,容易把情绪投射到子女或家人身上,并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家都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。
图 源 | pixabay
主动情感勒索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心理钳制,被勒索者会产生持续而强大的心理压力,自我意识也会变得越来越薄弱。
被动情感勒索
然而,任何关系都是动态的。亲子关系中,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成为情感勒索的始作俑者。
相反,在一些情况下,情感勒索的角色可能会出现置换,孩子反而变成了“情感勒索”的一方。很多人也许会疑惑,年幼的孩子哪来的勇气和胆量,去实施情感勒索呢?
其实,被动式情感勒索的现象并不罕见。而且它经常从孩子年幼时就开始“孵化”——甚至可以早到孩子牙牙学语时。
图 源 | pixabay
一些孩子善于用激动且夸张的情绪去尝试影响父母的决定,大家肯定看见或经历过以下场景:
某个小孩在喜欢的玩具前大吵大闹,只为了让父母掏钱。父母为息事宁人,只有妥协。
孩子在外受欺凌,在家闷闷不乐,拒绝交流。父母看在眼里却不知道如何改变,于是心生焦虑,开始破口大骂。
孩子与父母产生矛盾,采取强烈的方式对抗,例如出走或自我伤害。父母怒不可遏,又心痛又生气。
这里面最关键的地方在于,这些父母在育儿过程中,可能把自己的孩子“想象”成了一个理所当然应该听话、顺从的角色,而把自己也“想象”成了一个好爸爸好妈妈,认为孩子在自己的关爱下,不应该出现这些情绪风暴。
因此,当孩子真的出现情绪时,父母自身反而被拉进了孩子的情绪风暴中。只要孩子情绪上来,父母自己的控场能力就变弱,从而无所适从。这些父母的认知中中,也存在两个误区:
图 源 | pixabay
01
错误的情绪责任
当孩子出现情绪时,父母立即“跳进”了孩子的情绪中。但其实孩子的情绪未必是父母造成的。父母也应该明白,自己并不是每一次都要为孩子的情绪负责——孩子情绪不好,可以适度地让他自己去消化情绪。
02
误认为孩子“能力”不足
很多家长可能会质疑第一点:孩子哪里懂消化情绪?我能帮就帮呗!问题在于,很多父母的“帮”,是用一种息事宁人的手段(例如掏钱或责骂)来完成的。
既没有解决自己的情绪,也没有去引导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绪。这其实从根本上,就是不相信孩子能够解决问题。
图 源 | pixabay
明确你的
“情绪界限”
这里做一个比喻,当你在平原上开着车,突然眼前出现了龙卷风,你会怎么做?相信大多数人,会尽量冷静下来,驾车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暂避。极少有人会肆无忌惮地冲进龙卷风,与风共舞吧?
这里其实就想说明一个“情绪界限”的问题。反过来想,坐在汽车里面的你,可能由于一些事情怒火中烧,但你绝对不会想求助于龙卷风来解决你的愤怒。
同样,也许你心旷神怡地开着车,但也绝对不会冲进龙卷风,试图做一个救世主来平息这场风暴。
一个正常的成年人,处于亲子关系中,对彼此的情绪变化,以及各自的行事风格应该有着很敏感的捕捉。
例如:我看不惯Ta了……Ta怎么又这样说话……Ta会不会有危险……我不愿意看到事情这样发展……
但是,如果在这一刻不能约束一下自己,立即奋不顾身地扑进“龙卷风”当中,事情可能就一发不可收拾了。
因此,父母应该学会给自己列一个「情绪界限审核清单」,当自己心跳加快,或者浮想联翩时,不妨先回答一下清单上面的问题,再去行动:
情绪界限审核清单
1)自我观察
我在想什么?
我产生了什么情绪?
我真的有必要失控吗?失控可以解决什么问题?
2)观察对方
对方(孩子)的表达清晰吗?我理解了他想要什么吗?
对方(孩子)有这么强烈的情绪,真的是因为这件事,还是其他原因?
怎样才能找到一个替代方案?
3)审视彼此能力和需求
我是否过于想帮助Ta了?这是我的责任吗?
对方(孩子)能否自己解决问题?我是否给了Ta机会?
对方(孩子)是否已经影响了我的情绪,影响了我的客观判断?
也许很多父母会感叹:知易行难啊!
所以,这个清单最好能够打印下来,当遇到某次事件的时候,认认真真地填写一遍。而不要把它留在微信里刷一遍就遗忘了。
图 源 | pixabay
当你真正实践过一次、几次,也许就能够切身体会到,你和孩子之间,真的可以存在一道情绪的界限。
相关阅读
Forward, S., & Frazier, D. (2019). Emotional blackmail: When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use fear, obligation, and guilt to manipulate you. HarperCollins.
相关阅读